亲亲宝贝育儿网为广大婴幼儿父母提供权威科学的母婴育儿知识

来自中国东北某城市的调查:如何打破“编辑”之间的跨机构婚姻障碍

母婴育儿 2024-06-13 浏览(507) 评论(0)
- N +

“在东北社会,获得体制内工作是成功进入婚姻和爱情大门的通行证。除了个人关系,社会组织或单位也会主动充当‘媒人’。”

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赵丹在其研究文章《体制划分与青年的婚恋行为和就业选择——以东北青年为例》中指出,无论何种形式,与体制内单身青年结婚已成为不成文的社会规范,这不仅在个体婚恋行动中,而且在有组织的相亲活动中塑造和约束着东北单身青年的行为。

本文系黑龙江省2023年社科规划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,近日发表于《中国青年研究》2024年第6期。

赵丹介绍,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,他在中国东北的X市进行了实地调研,并采访了18名目前在X市工作或生活过的病例(18人)。这座城市在东北具有代表性,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之一。

文章提到,制度对东北青年婚恋的影响可能超过许多常见因素,如收入、教育、户籍、毕业院校、个人能力、外貌,甚至爱情。未进入体制内的单身青年,虽然拥有收入来源、高学历、有房有车等优越条件,但在体制内几乎得不到与单身青年发展长期稳定亲密关系的机会。如果一对年轻人在偶然的情况下坠入爱河,如果他们得知其中一人在体制内就业,另一人暂时在体制内没有职业,可能会导致无果的关系。甚至,系统中的一方可能担心被另一方“利用”或“羡慕”。只有双方都在体制内或体制外,结婚的可能性才会大大增加。总之,体制内工作对东北适龄单身青年的婚恋决策影响很大。

“在东北社会,缺乏员工身份。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,婚姻和爱情的机会都大大减少了。”赵丹在文章中直言不讳。其中,一位受访者曾在某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工作,期间被单位领导安排参加公务员系统内部组织的联谊活动,但在报名环节以失败告终。据她转述,主办方一名负责人在电话中给出的理由是“公益岗的身份不是正式员工,不能参加本次活动;况且就算你去了,公益岗的人介绍自己的时候肯定不好意思说。。。。。。"回忆起“劝退”的话语,受访者仍义愤填膺:“当时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和侮辱。公益岗怎么了?有什么可耻的?”

赵丹还指出,身在东北,体制内外的分化是东北青年从就业到婚恋不可回避的问题。体制内的工作在一些年轻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,但只要他们面临婚姻和爱情的问题,就会被带回来接受体制内外的审查和折磨。将体制内就业结果视为最佳的单向社会评价体系,鼓励了东北一些年轻人盲目“考编”和跟风。此外,它还打击了那些依靠技能和劳动谋生的外东北年轻人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评价标准也加剧了不出门、不社交、不就业、不结婚等一些社会问题的严重性。与其坐以待毙,不如主动离开。目前,许多东北年轻人选择逃离东北,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。

文章分析称,对于大多数东北年轻人来说,“在体制内立业”可以帮助他们结婚。在体制内获得一席之地,或与同一体制内的单身青年结婚,不仅是社会个体的理想,也是重要人物乃至社会的共同期待。这种集体共识甚至已经成为婚姻和爱情的潜在强制性行为准则。一旦编制失败,东北青年的婚恋进程也将受阻,社会个体及其家庭可能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。与体制内单身青年结婚的潜在社会规范不仅排斥体制外单身青年,还加剧了体制内单身女性的婚恋难度。

在赵丹看来,探究年轻人的就业取向和婚恋行为,需要关注制度结构因素的作用力。在制度高度分化的地区,年轻人的失业率可能会更高,年轻人的单身率也可能会上升。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现象贯穿东北社会,并且仍在加强。对于体制内的年轻人来说,梯度婚姻匹配的理论观点颇有解释力;然而,对于体制外的年轻人来说,很难通过交换教育、收入、职业或爱情与体制内的单身年轻人实现跨体制婚姻,这阻碍了东北地区社会开放的进程。东北地区跨越制度障碍通婚的难度更大,群体边界因制度划分而完全不同,社会融合程度不佳。值得警惕的是,体制外的就业歧视已经蔓延并渗透到东北青年的婚恋领域,对于任何达不到社会预期的就业形式,婚恋机会也将被削弱。更重要的是,它还导致潜在的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搁置,加剧了当地青年的失业率和单身率。

文章最后呼吁,近期东北冰雪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全国冰雪旅游的热效应,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,增加了国家对东北发展的关注度,增强了年轻游子返乡创业、定居的意愿和动力。但是,如果劳动力市场制度分割的问题仍然严重,我们就不得不回到东北年轻人就业和婚恋的老问题上来。应鼓励东北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就业观,但前提要建立在东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社会评价体系多元化、丰富化的基础上。只有突破体制内外二元对立的职业结构,社会对本地青年和返乡青年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才能逐步增强,东北青年的就业选择和婚恋行为才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改善,从而形成一系列良性循环,这也是更好应对东北地区少子化、老龄化和人才流失等挑战的关键举措。

标签: